日常身體劇場|拳擊的美,存在腳步間

https://www.uphe.com/movies/billy-elliot

採訪結束,進入拍攝時間,攝影師走向在沙袋旁站好的潘振成,謹慎客氣地詢問他能否脫下上衣入鏡?我們都以為,裸著上半身袒露精實肌肉,是拳擊手的日常,然而潘振成搖搖頭,「職業拳擊手是在『表演』,所以要脫衣服。參加比賽的拳擊手是不脫衣服的。」

那麼,可以拍攝老師背面嗎?出拳時從背、肩到上臂,一路賁張糾結的肌肉線條。我們想呈現拳擊教練的身體樣態。潘振成答應了,轉身脫掉上衣,戴上拳擊手套,瞬間揮出拳。沙袋被擊中的劇烈聲響與相機快門的喀嚓聲重疊或交錯。

儘管身為拳擊賽事的國手已是近三十年前的事,五十多歲的潘振成,仍有著寬肩窄腰結實肌肉,更接近拳擊手而非一般中年男子的體格。不知是脫衣之於他的職業如他所說的不自然,或在此時此地裸裎並不尋常,一旁的我不太敢直視鏡頭下他的身體。直到拍攝結束,才用他脖子上的拳擊手套項鍊,重新撿起話語。

那是在墨西哥特別訂製的項鍊,標記他作為拳擊手的身分認同。不只如此,鑰匙圈也是一副拳擊手套。潘振成從高中以後的人生,幾乎不曾離開拳擊。從校園裡的拳擊社員、代表國家出賽的拳擊選手、退役後擔任母校拳擊教練,後來開設台北市第一間拳館「拳擊天地」,接著是第二間、第三間……在拳擊或廣義的身體搏擊領域,人人稱他一聲「潘老師」,既因為長年擔任院校裡的拳擊老師,也由於談到台灣拳擊運動的推廣普及,他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。

兩個月減10公斤的拳擊手意志

到開南商工接觸拳擊之前,潘振成開玩笑說,自己並不是運動好手,「只是從小喜歡打打人」,就選擇了不需花大錢買行頭、兩百塊能搞定全部裝備的拳擊社。聽學長說,打到全國運動會前三名就能保送大學,他因此有了目標,也從一個教練不看好的社員,苦練進化成高二拿全國第二、高三拿全國冠軍的體保生。

「有夢想的人不會變壞」,潘振成為當年的自己下了一句批語,又加上一句,「我們拳擊手就是一個意志力」。拳擊比賽依體重分量級,每三公斤一級數,在講究資歷階序的前提下,學長佔了哪個量級,後輩想卡位參賽,就得依無人參加的量級調整體重。他說,曾經12月要比賽,他從10月開始減重,兩個月降10公斤,「每天跑十公里,回來一罐牛奶、一顆雞蛋、一個蘋果,這就是早餐,中午吃幾片肉乾,晚上練完也是牛奶雞蛋蘋果,這樣過一個月。還要打拳呢。」

拳擊鍛鍊出的意志力反饋回人生,他說,就是開辦第一間民間拳館,堅持近二十年。

拳擊的身體,從跳繩開始

問潘振成,拳館開這麼多年,面對初踏入說要學拳的新手,他有沒有一套觀人術?或許該說是「觀身術」,好比芭蕾舞學校從脖長、骨架、腳背、是不是筋開腰軟來判斷這具身體有沒有成為芭蕾舞者的潛力。

對他來說,身體外型不是問題,拳館多的是為減肥而來的哪怕體重超過一百公斤的人。即便參加拳擊比賽,他自己起先也不是教練眼中條件好的人。高矮胖瘦左右撇子都無妨,一進拳館,潘振成先要你跳繩。「拳擊手講求的是協調性。身體有沒有協調性,從跳繩就看得出來」,好比繩子明明離地一公分,你偏偏擔心絆腳而跳了三十公分,「這不是浪費力氣嗎?也表示身體缺乏協調機制」,必須靠跳繩把協調性慢慢找回來。

跳繩反映的身體問題,還包括許多人會有的肩膀過度用力,看來就像是用肩膀帶動全身跳,「但應該用身體的核心來帶,不要把壓力放在肩膀上」。同樣地,潘振成說許多剛開始練拳擊的人,也習慣用肩膀出拳,「肩膀帶拳會不協調,速度會慢,容易挨打。你想快、想防禦、想閃躲,都要靠核心」。

事實上,生活在當代的我們很多時候都交付了過多的壓力給肩膀和頸背之間,長久下來,不免造成各種疼痛和健康問題。潘振成對偏頭痛這種文明病就有個解釋:「工作給你的壓力會累積在肩頸部,當壓力不能抒發時,會反攻回到腦部,就造成頭痛。所以我都跟學員說,把壓力放到腰部,用腰來帶動肩頸,頭部就會放鬆,就不會頭痛。」

體重127公斤、有妥瑞氏症的年輕男孩,有精神疾患或藥物成癮的青年,在美商公司上班、壓力山大的中階主管……無論帶著什麼樣的身心樣貌來到拳館,潘振成一視同仁,從跳繩開始,繼而是出拳姿勢和腳步練習,接著教練手拿技術手靶供學員連續出拳,還有極度考驗肌力與意志力的「衝沙包」 — — 連續不間斷擊打沙袋,再搭配各種攻防招式、核心鍛鍊。無論是怎樣的身體,按表操課一段時間後,協調性、肌力、耐力,甚至對身體的覺察力,都能有所增進。

慣性,是擂台上的攻防罩門

潘振成說,儘管以比賽來說,拳擊手的身高越高、手臂越長(能較快打到對手),或是協調性、跳躍性、節奏感越好,就越有優勢,但每種身體條件都有自己的特長,不足之處可以靠其他補強;相對地,每個身體也有自己意識不到的慣性。幸而現在手機錄影很方便,他經常要求學員互相拍攝,看到自己的身體慣性,才知道怎麼調整,否則一上擂台,不自覺露出慣性,可能招來對手致命的一擊。

他以過去參賽的經驗為例,通常拳擊手一站上台,就會從陌生對手的外型做戰術判斷:一樣六十公斤的對手,身高矮小的可能訴諸爆發力,高大的選手腳步跨幅是優勢,至於出拳看的是肩部,對手要出拳時,肩膀一定有預備動作,從他肩膀擺盪的方式就能判斷他出拳的方向力道,「這種觀察很重要」,只要一察覺對手慣性,找到機會就能打到他。

在拳擊與跳舞之間

「打拳,要碰到對方臉上才算拳。怎麼把自己力量送到對方身體上,是一個技巧」,潘振成說,好的拳擊手就跟其他頂尖運動員一樣,除了具備優越的技巧,也因傑出的身體協調性和節奏感,一舉一動顯得流暢而富美感。

拳擊的美感,關鍵在腳步。擔心語言描述不到位,潘振成索性點開網頁上一支支拳擊賽事影片,「你看他為什麼打得這麼優雅?因為他身高高、腿長,跨幅大,但核心力量還是有帶出來,所以整體很流動」;「這個人的腳步很快,但有一致性,動起來就很漂亮,而且他非常懂得掌握空間感,拳擊的戰術就是腳步要在有限的方形裡不斷繞、轉出來為自己製造空間 — — 你的身體要知道自己在哪裡」。

在我們對拳擊的身體美學似懂非懂之際,潘振成乾脆為劇場背景的我們指出兩個清楚得不得了的連結:一個是愛爾蘭踢踏舞「火焰之舞」的麥可佛萊利(Michael Flatley),在成為明星舞者前先是個拳擊冠軍;一個是電影《舞動人生Billy Elliot》裡的男孩,在不情願的拳擊課上被一旁的芭蕾課吸走目光……

採訪結束那天,我找出《舞動人生》重看。確實,比利.艾略特那雙腳,從影片開頭就不斷彈著跳著舞著動著,除了不願把拳頭送到對手身上,那雙律動靈活的腿腳,誰說只能屬於芭蕾,而不能是拳擊的呢?

潘振成,曾是1993年廣島亞運會外賽獲得中丁級銅牌的拳擊國手,自1989至1994年間參與多項國內外拳擊賽事。現為拳擊教練,2005年在臺北開設第一間對一般民眾授課的拳擊館「拳擊天地」,是國內推廣拳擊運動的元老級人物。

(本文首次刊登於PAR表演藝術雜誌2021年1月號)

--

--

植人雜志 Between Nature and Artificiality

鄒欣寧在這裡寫字。寫自然、閱讀、生活瑣碎。編/寫出版品:《種樹的詩人》、《打開雲門》、《咆哮誌》、《國片的燦爛時光》、《如此台南人》。E-mail: fictee@gmail.com